“修”出一座城
1973年8月,考古人员为配合修建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陶片,出于对保护祖国文物的责任心和职业的敏感,及时将调查中的发现上报江西省历史博物馆,并将文物标本和照片寄送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苏秉琦先生和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是夏商时代遗址。至此3500年前的商代都邑得以重见天日。
吴城遗址航拍图
(东北城门,城垣及祭祀广场、商代居住区、冶铸区、制陶区)
一手铲,30年
自1973年秋季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吴城遗址先后进行了十次科学发掘。经过这十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5189平方米,发现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共清理房基2座,水井3座,窖穴1座,灰沟6条,窑址14座,灰坑63个,基葬23座,道路2条,祭祀广场1座。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14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根据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吴城文化既受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祭祀广场复原展示区
3500年前的城
吴城遗址自1973年首次发现和发掘以来,依据历次调查与发掘结果,其分布范围广泛,整个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吴城城址坐落在遗址中心区,城址北宽南窄,其中北城坦长约1000米,南城垣长约740米,东城垣长约666米,西城坦长约554米,城内南北最宽处约800米,城垣周长约2960米,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古城内大致可以分为祭祀区、制陶区、铸铜区和居住区四个部分,是一处相当完整的商代中晚期的都邑。
北城墙与护城河
城墙解剖展示区
吴城“铜”话
提到商文化总离不开青铜器,吴城遗址作为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青铜文化遗址,自然也有青铜器的发现,而且吴城遗址出土的大量石范(即石质铸铜模具,主要有刀范、锛范、凿范、矛范、斧范、戈范、匕首范、车马饰件范等)已显示出相当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吴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有鼎、尊、斝、器盖、剑、矛、戈、锛、刀等。
青铜凤首器盖
青铜斝
青铜戈
自成一体的吴城陶文
文字是传达和保存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也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吴城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吴城出土遗物中包含文字或符号一百六十多种。多数是单字也有二、四、五、七、十二个字为辞句的。它们主要是采用刻画或戳印的方式施于某类器物的沿部、肩部和底部。
如下面这件,刻划于一件灰胎黄褐釉小口折肩罐之肩部,呈环状排列字体风格较为圆润,结构布局疏密有间。
还有一件刻划于一泥质陶钵之足底,成左右二行对称排列,字体风格方正规整,刻画笔道较圆润,共四字。考古人员解读为“入土裁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作方式。
又如吴城遗址的陶刀上大量的刻画了一个类似“十”的符号,考古人员认为这是吴城遗址“刀”字的表示符号。
“颠覆”历史的吴城
在吴城遗址发现之前的数十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界都认为商文化没有越过长江,到达江以南。正是吴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打破了这个定论,成为南方地区第一个发现的商代大型居住遗址。“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吴城遗址的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
终于结束了吗?不,接下来樟博君会陆续给大家推出樟树其他的瑰宝古迹......未完待续哦!!
撰文:于先强
编辑:林下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