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博物馆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公众为原则,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博物馆对外宣传,展示,交流,教学,开放、收藏等功能。现将我馆2024年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1.免费开放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樟树市博物馆2024年接待总人数达49万余人次,其中接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军队、学校、社区等单位1211批次。三处革命旧址2024年接待总人数达10万余人次,其中接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军队、学校、社区等单位342批次。
2.亮点活动
2024年,樟树市博物馆推陈出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为青少年公共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场所和平台,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截止目前,我馆共举办线下活动153次,线上活动103次,活动共影响45345人。
(1)“博物致知”主题宣传月
为进一步宣传博物馆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馆推出“博物致知”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组织了《陶趣无穷•陶艺课堂》、《吴城文化情景剧》、《爱满初夏,感恩有您》、《历史知识讲座》等9场特色活动,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次。
(2)暑期趣玩博物馆
为满足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樟树市博物馆针对不同观众需求开展“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策划“博物馆奇妙夜”、开展“小小讲解传心声”志愿服务、“红领巾课堂”、“博物馆影院”等系列活动28次,参与人数达1500人次。
(3)百馆千校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樟树市博物馆积极推进“百馆千校”活动,在“优秀展览进校园”、“红色基因进课堂”、“志愿服务育新人”、“推广网络精品”、“联合培养人才”五个方面做出实绩。2024年,我馆与16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走进樟树市内17所大中小学校,开展22次“进校园”活动,影响人次达9155人,策划3场优秀临览、16堂优质课程走进校园,为学校提供“点单式”送课、送展览服务,还联合南昌市博物馆、南昌金九福钱币博物馆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3.特色陈展
2024年,樟树市博物馆秉承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维护原有基本陈列,并不断创新推出线上线下临时展览,展出基本陈列6个,线下临时展览6个、线上临时展览3个,自2024年1月至今,樟树市博物馆共吸引观众约14万人次。
在临时展览方面,樟树市博物馆推出了多类型、有亮点的展览,具体展览包括《妆匣遗珍——清末民初赣地银饰展》、《龙行千载——馆藏龙文物特展》、《翰墨流韵——萍乡博物馆书画精品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笔底烟云·风光绮梦——陈志刚国画展》,尤其是为了配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结合樟树文物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宣传文物普查知识,设计了《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宣传展》,该展览已走进6个学校、社区,影响人数达3392人次。
《龙行千载——馆藏龙文物特展》结合龙年,以“龙”为主题,整合馆藏与“龙”相关的文物,展现了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象与寓意,展示了龙这一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千年演变历程,目前,已走进7个学校、社区,共影响3120人次。
《妆匣遗珍——清末民初赣地银饰展》由樟树市博物馆联合金九福钱币博物馆共同举办,吸引了约4.8万人次,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是两个博物馆跨地区、跨馆实现联合布展的重要突破。并且该展览成功送展到抚州市博物馆,未来还将继续推进该展览“走出去”。
4.新媒体宣推
2024年新媒体总体阅读量突破1200万。今年樟树市博物馆抖音共发布128条短视频,浏览量超1010万;微博发布530条,阅读量达到182.6万;公众号累计发布339条相关推文,阅读量73093;视频号同步发布271条视频,阅读量93233。
新媒体运营结合当下热点、热门话题等进行创作,其中玩转“文物拥抱”抖音视频播放量达40余万;博物馆原创的“趣读文物”系列短视频,通过趣味故事,解读文物,仅抖音阅读量就突破100万;今年微博持续发力,“暑假课堂”、“每日文物图片”以及“国庆表白祖国”微博均上了微博热门;2024年超额完成新媒体500万的阅读量任务。
5.获奖情况
樟树市博物馆在2023年度全省公共服务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已连续三年获此殊荣;2024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优秀讲解词比赛中,李丽、杨阳撰写的两篇讲解词分别获得“优秀讲解词”荣誉;邹兰在2024年全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比赛中荣获“优秀讲解员”称号;樟树市博物馆“暑期课堂”荣获江西省文物局颁发的“第三批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讲解员曾丽丹在江西省社联举办的江西优秀传统文化讲解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 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可移动文物工作
(1)文物借展。为配合江西省博物馆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趣·纹--小跃鹿的奇幻饰界”主题展,我馆2024年5月将馆藏文物“南宋吉州窑黑釉加彩卷云纹罐”借与江西省博物馆,9月份展览结束已归还文物;为协助萍乡市博物馆举办《翰墨流韵》主题展,我馆于2024年8月将22件馆藏文物借与萍乡市博物馆展出,9月份展览结束已归还文物;为协助抚州市博物馆举办《妆匣遗珍·赣地银饰展》主题展,我馆于2024年7月将4件馆藏文物借与抚州市博物馆展出,8月份展览结束已归还文物。
(2)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进展。樟树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及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和预算通过省文物局评审,项目资金已下达,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樟树市博物馆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已由江西省文物局发文立项。
2.不可移动文物工作
(1)吴城遗址展示与利用工程(一期)、筑卫城抢险加固工程、筑卫城展示利用工程(一期)都已基本完工,12月底全部完成。
(2)申报文保单位。2024年5月完成樟树市第七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3)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与公布工作全部完成。2024年10月聘请测绘公司对15处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划定。
(4)2024年11月宜春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樟树市麻家寨遗址,临江天主教育婴堂入选第三批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3.第四次文物普查有序推进
(1)普查试点工作。作为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两个省级普查试点县之一,我市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普查试点工作,迅速组建起普查领导小组并编制了编制普查试点实施方案,同时组建普查队伍及开展实地普查工作,4月份圆满完成了普查试点工作。
(2)正式普查。试点结束后,为保证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我市迅速落实了80万元普查经费,并进行了普查设备采购。我市目前共完成716处文物点的登记工作,其中551处为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新发现文物点165处。目前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90%,12月完成全部三普文物点复查工作。
(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
1.吴城文化博物馆及遗址
吴城遗址本体展示利用(一期)工程完成了文化墙、铸铜遗址遗迹展示、祭祀广场铜雕展示、农业展示区及狩猎展示区的施工。
2.筑卫城遗址及国字山墓葬
(1)筑卫城遗址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正在进行;筑卫城南岗、筑卫城城内正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筑卫城遗址城内考古勘探进行中。
(2)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和资料、文物整理工作稳固进行。
(四)安防日常工作
1.制度建设方面,重新梳理和完善了博物馆安全检查制度,联合宣教股制定了“每月初大检查、每周二专门排查,每日固定巡查”,并在按规定落实,使自查制度更加符合博物馆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落实上级部门检查工作方面。今年以来,我们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共落实了8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配合樟树市消防大队抽检3次,针对发现的隐患,我们现场向责任单位下发整改建议,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特别是针对文物保存、展览展示、消防设施等重点领域,我们加强了专项检查和整治,确保了这些领域的安全稳定。
3.安全培训与教育方面。今年以来,组织了2次消防演练和知识培训,面向公众开展消防知识宣传1次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游客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全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培训班和全省博物馆消防安全培训班,提升了相关经验能力。
4.长效管理方面。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今年以来,给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处理了1起村民祖坟被盗掘的案件。
二、明年工作计划
- 博物馆工作
2025年,我馆将继续做好博物馆和三个革命旧址的免费开放工作,加强馆内基础设施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1.活动品牌化。2025年,我馆将依托樟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持续打造创建“小小讲解员”、“暑期趣玩博物馆”“博物致知”等文化品牌活动,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2.深入馆校合作。继续加强与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组织专业讲解员定期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互动课程、流动展览介绍等,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持续创新展览。樟树市博物馆将继续维护和优化原有基本陈列,创新临时展览策划与执行,计划自主举办钱海源作品展、馆藏宋代铜镜展以及引进同行的高质量展览。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樟树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及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底完成进行招投标工作。2025年将正式实施。
2.樟树市博物馆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已由江西省文物局发文立项,2025年将开展资金申报工作。
3.2024年基本结束户外普查工作,2025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内业整理,并将数据上传到省平台;继续做好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工作。
(三)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吴城遗址西城门及西段城垣本体保护项目资金已下达,2025年将开展招投标工作。
2.吴城遗址安防工程方案2023年获江西省文物局批准,并进行了预算评审,2024年未下达资金,2025年继续申请资金,开展招投标工作。
3.筑卫城遗址西段城垣环境整治工程方案已由江西省文物局组织评审,待正式批复后进行资金申报工作。
4.吴城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计划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5.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进行肖家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
6.筑卫城遗址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继续进行;继续整理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资料,应国家文物局要求,编辑出考古发掘报告;筑卫城遗址城内考古发掘工作继续进行。
(四)安防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要落实消防培训工作,同时确立新员工文物消防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对新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
2.完善制度体系。根据博物馆现有安全责任制度等方面的确实,尽快整理出方案上报领导,填补空白。
3.加强设施维护。督促物业落实好消防、安防维护工作,不断强化安全工作落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
1.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足。虽然我市在博物馆展览、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观众对文博行业的关注及文化需求的提高,我馆遗址展示利用与文创产品开发的短板凸显。后期应加强文创产品开发、遗址展示利用等工程建设,以满足观众与文博行业的互动,带动文博经济产业发展。
2.博物馆专业人才不足与现有人员年轻化缺乏经验。与樟树丰富的文物资源形成对比的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是文博行业的重要资源,是推进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的根本力量。樟树市博物馆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共有23人,在编在岗人员14人,均为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专业以文博历史类为主。除去财务、办公室等后勤人员实际用于业务中的专业人才数量屈指可数,且现有人员趋于年轻化(80末以后占比93%),工作经验不足,急需加强业务培训与实践学习。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缺乏,目前博物馆在编人员学历均为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人数仍为0,这使得很多专业性的工作开展艰难,对其他专业团队的依赖较大。虽然政府的全市招考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计划博物馆都会上报专业人才招聘意向,但是却鲜有成效。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工资待遇跟不上,二是晋升空间不大。
3.培训提升机会较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樟树的文物资源解决人才紧缺与人才培养问题刻不容缓。
4.安保安防方面。安全责任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樟树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现有的安全工作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尤其是全员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化方面,急需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保卫股人员不足问题,随着雷鸣鸿同志的退休,保卫股实际人手只剩下1名,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应当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加强保卫股人员配置,谨防因人手不足造成工作出现纰漏;部分职工的安全意识仍需提高。虽然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但仍有部分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麻痹大意、侥幸心理等问题。